来吧,加入我们,不要只是一个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80到2016,80后记忆中的那些年货 办年货,这一浸润着中国人复杂而特殊情感的消费行为背后,实则更是一种精神运动。如今,很多人感慨年味儿淡了,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当欲望容易得到满足后,便少了期盼和惊喜。 春节临近,过年的年味儿越来越浓,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办年货。不同于老一辈上街置办年货,眼下的年轻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淘年货。跟随长辈上街市买年货的经历,跟随爸妈到亲戚家上门拜年的经历,80后们,你还记得吗? 30多年来年货变化,从最初的简单到现在的丰富,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细节变化一窥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巨变 80年代:“土豪”买电视 上世纪80年代初,“铁匠”赵佃杰一家已经成为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的第一个万元户。为迎接1981年的春节,他们家购进了一台17寸黑白电视机,赵佃杰的小儿子赵左涛回忆说:“那时候整个村子都没有电视机,自从我家买了电视之后,全村的人都来看电视,晚上把电视放到院子里,就像在部队里看电影一样热闹,每天都看到半夜……” 在那个年代将买电视作为年货的,还真是“土豪”行为,毕竟它是那个年代真正的奢侈品。 80年代:普通百姓添新衣 虽然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衣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当时普通老百姓全家对春节生活的期盼就是添新衣。 “那时我几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用剩下的工资为儿子和女儿添置一套过年穿的新衣服,让他们能体体面面地去给亲戚们拜年。”74岁的老孟告诉记者,但是收入很低,置办不了太多年货。 1983年他还属于三级工,一个月44元钱的工资。到了1987年工资超过100元。到过年时就用攒的钱买点布回来,自己在家用缝纫机给孩子们做衣裳。经常是办完年货买完布料,就剩不了多少钱了。 80年代的新衣大都是自己扯布做的,“那时候,衣服都是早就做好了,孩子眼巴巴看着,手指扒拉着数日子,等着大年初一穿新衣服。”于晓东说,那时候条绒是做衣服顶级的料子之一,穿条绒裤子走路,摩擦会有一种特有的声音,“那声音一出来,绝对拉风。” 80年代:时尚人群买手表 在1981年,施顺才花了30元给小女儿买了块钟山表,兴奋的小女儿特地跑到照相馆留影,还把戴了手表的手腕伸到镜头前,好像一个手表模特儿,这张照片和已经停止不走的钟山表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那时候有块钟山表可是不得了,至少要一个月工资,还得凭票,找人才能买到呢!”钟山表在那个时代就是时髦的象征,40多岁的谢女士看到这块表还想起了自己母亲的一件趣事,“我妈也赶时髦呢,但是没钱买,就把自己的金耳环给卖掉了,然后买了一块钟山表。” 看到钟山表,人们也想起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京年轻人结婚流行“三转一响一喀嚓”,“三转”指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指收音机,“一喀嚓”则是指“海鸥”牌照相机,钟山表、三洋收音机和“海鸥”照相机,如今都成了见证南京发展的展品 80年代:果子、酒、蛋糕是送礼老三样 那时候走亲串友大拜年,手里也要拿些年货的,而这些年货也主要是以吃的为主:肉、鸡、鸭、水果,有的还带着白糖、鸡蛋,稍讲究一些的就有了用纸盒装的点心。当时有首很著名的歌《回娘家》中就曾有描述新媳妇过年回娘家的情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走亲戚串门送的礼是果子、酒、蛋糕,这就是点心。”市民江德丽说,那时候这些是送给亲友礼品的标配。果子,是北方的一种面食,和桃酥类似。“那时候的蛋糕比较硬,用透明的塑料包装,送礼却是很有面子。”水果当时也是拜年送礼的佳品,几瓶水果罐头或新鲜水果,体面又时髦。 “最想吃自己用碾子磨面做的年糕。”70后市民于晓东说,那个年代过年前,村里各家各户都要磨黍米做年糕,村里就一台碾子,有时排队要到半夜才能轮到。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是过年的应景食品。“蒸熟后,撒上白糖,那味道才是香。”于晓东说,现在市场上卖的那种年糕再也吃不出这种亲手做的味道。 57岁的帅英说,那时年货主要是母亲在家里准备,蒸馒头、烙煎饼、买猪头以及鸡鱼肉蛋是必不可少的之外,裁红纸写春联、贴幅字、糊灯笼是最有意思的年货准备。 90年代:“土豪”标配“大哥大” 此时,VCD、空调、摩托车和“大哥大”等商品受到富裕家庭的追捧。 90年代:牛奶方便面纳入年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吃穿不愁了,长辈再也不用背着孩子藏年货了。购置鸡鸭鱼肉、海鲜产品和糖果等年货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方便面和牛奶等也逐渐被纳入年货的范围。 孩子的零食也发生了变化,俄罗斯的大列吧、巧克力和糖,取代了水果糖和国光苹果 90年代:普通百姓买电器最“潮” 物资日益丰富,带给人们的是更方便地购买生活必须品,过年的时候,家里基本上能置办新衣服,烟酒、茶叶、水果。而最时兴、最“潮”的年货变成了电器,以电视机和洗衣机为主。过年时,一些条件不错的双职工家庭往往会将积攒一年的工资拿出来购买一些“奢侈”年货。家住在西城区的李女士回忆,她印象最深的一份年货就是一台彩电和一台放像机。 那时候,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大家过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