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通

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验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1025|回复: 0
收起左侧

保护利用古城,传承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

来吧,加入我们,不要只是一个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验证码快速登录

x
新密,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承载,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名载典籍,举世闻名。

分析新密的发展,要看新密不同时期的特色所在。这里既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又有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煤炭、造纸、建材、耐材等产业形成的经济支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给新密带来经济发展,创造出各种财富的同时,也给新密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创伤:河流干涸,空气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均给新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严重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针对这些问题,新密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密的重大实践,找到了重塑新密形象、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宜居城市的出路。

历史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延续不断的文化现象。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保持城市景观的延续性,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不但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作为凝集了数个朝代精华和气韵的新密古城,处在城市产业急需转型的敏感时期,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新密市委、市政府的一个战略课题,同时也为世代生活于此的古城居民所关切。我有幸受新密政府之邀请,就新密古城保护和利用做了实地考察和思考,浅谈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新密古城,位于新密市城区南3公里原密县老城。隋大业十二年因患水灾,城址由大隗镇西迁至古法桥堡城,清顺治版《密县志》记载:“古密县城,汉太傅时治新密乃大隗镇也,患水复西徙矣。”《太平寰宇记》云:“密县,今县东三十里有古密城,即汉理所……。隋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桥堡城。”《读史方舆纪要》指出:“密城,在县东三十里,即春秋之新城,汉县置此。隋大业间始移置法桥堡。即今治。”据《密县志》记载:“城周为7华里,约合80万平方米。为隋代始筑,历经唐、宋、元至明洪武、嘉靖、万历年间均为土城,万历三十七年始筑砖城。明、清曾多次续修。抗日战争期间,为便于防空,1939年2月城被拆后,又修复为土城,城垣北墙南移,城周面积缩小,现城墙遗址清晰可辨。东城墙原县医院东保留一段,南面城基已成公路,西城门以北现存城墙约100多米,北面城壕南沿均为原城基出露地面。”

新密古城,自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始,一直为密县县治所在,唐武德三年为密州州治,后仍为密县县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县属各个机关陆续搬迁新城后,古城的公有建筑易作民用,老城新城虽然相距不远,但被煤矿沉陷区和铁路隔断,才使古城格局依旧,成为目前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现存的古城在建城史中,虽经战火或自然因素重创,但其近1400年的城址延续至今未有大的变迁,虽经多次旧城街面改造,但古城内的传统街道布局和富有精美砖雕门楼四合院的旧城肌理均得到良好的保存,另外,在古城中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代文物建筑群,它们所留下的大量历史信息是一批非常重要的历史财富,应当认真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并有待不断发现和深入研究,其活态历史的原真生活方式正在延续并传承着地域历史文化。

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是新密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的密县县衙、城隍庙、法海寺、文庙、关帝庙、火神庙、瑞春书院(桧阳书院)以及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各式民居等历史建筑实物,对整个古城建城史的研究至关重要,至今保留的新密古城是在隋朝的原址上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地营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这些官署、庙宇及民居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极为珍贵。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保护总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更是利用的基础与前提,利用是科学和合理的利用。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过去的风风雨雨,使旧城受到一些破坏,民居损失近半……。但相当难得的是密县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持了清代街道的尺度和成片的旧城历史风貌。这在不少古城中是难以做到的,是密县古城的一大优势。历史的街区、民巷是古城的脉络,是它编织了古城最鲜明、最基本的面貌与形象。历史的街道最容易遭到破坏,而又最难得以恢复,一旦拓宽成现代化的大道,古城的风貌就毁掉了大半。所以新密古城保存了原始的清代街道,就是保存了古城最重要的形象与面貌,一些历史名城甚至连古街的街名都要立法保护,以便传递越来越少的古城历史信息。前面提到的文物古迹,是古城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和生动的展示,而且新密的许多文物古迹又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引人入胜,它们是古城的一颗颗明珠。

密县县衙,现中轴线主体建筑保存相当完整,大门、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监狱等主要建筑均已修缮完好,而且其院落布局也有诸多特点,它的监狱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代,在同类建筑延续使用时间之长实属罕见。尤其在近年的院落清理中,从山门前到院内又发现了许多已经消失建筑的基址和碑刻,为全面认识该县衙建筑布局及功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有些发现还直接说明了县衙营造遗迹中的稀有品类,对研究衙署文化很有价值,如一方从灰皮下清理出来的民国十八年的浭阳谷振翔题记,便可能是大堂月台前、甬道两侧发现的双台遗存的具体注解,即谷氏题记所称:“后于院内用砖瓦砌东西两半球,陆以黄土,水以碧草,山以石缀,模型粗具。”这件造作,作者称为“舆图”,其七言诗称:“阶前营得舆图在,大地烟云一望收。”显然,谷振翔是在大堂阶下营建了东西两座半球状的有山岳、陆地和水面的模型式的舆图(舆地图)。这在县衙建筑中实属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除各类建筑之外,密县县衙还在大门之内仪门之前的道路两侧各筑有莲池一座,莲池的莲花不仅美化了院落环境,而且更寓意着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官员当以清廉自律的衙署文化。

古城中形态各异的传统民居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特色,既朴实大方又生动逼真的各式门楼上的砖雕艺术品、石雕门墩、屋顶花脊、檐下垂莲柱以及精致的门窗等等,无一不展示着新密古城民间建筑艺术的精粹所在,点缀着古城历史环境中的原真景色。

寺庙建筑又是古城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观光亮点。如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的法海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后殿等。寺中原有建于宋咸平二年至四年的九级楼阁式石塔一座,塔制极为精美,高13.08米。塔身镌刻有莲花经七卷,字体隽秀工整,颇具唐代书风;石塔上还刻有讲述佛经故事的精美线雕图画;塔刹、栏杆等部的结构做法也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石塔虽已毁于文革期间,但它的珍贵资料早已载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中,在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先生撰写的《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不但载有该塔毁前的完整照片,而且还撰写了“密县 法海寺塔”一节,详细介绍了该塔当时的状况,文中还特别指出法海寺塔 “勾栏的式样,极与营造法式卷三所述的单勾栏类似”为此塔附照片三帧,其中专有一张表现勾栏。足见大师对此塔是何等的重视。又如古城西街的城隍庙,至今也保存有山门、乐楼、大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群,而且其乐楼等在建筑结构上颇有特色,引起不少专家的关注。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到,新密古城源于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不仅保存有30条左右的历史街巷,而且还保留有民居四合院及文物古迹等建筑200余座,其中包涵了官府、宗教与民生等各类建筑类型,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们像古城舆图上的颗颗明珠,从不停息地为古城闪烁着五彩的光辉。

当前,新密市委、市政府已把新密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传统建筑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正在加强保护与加紧修复。整修、保护、合理利用新密古城,是新密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城市发展多中心的趋势,对于新密市城市规模,及时解决老城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弊病,保障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新密古城的保护利用,主要是对古城文化、文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文物保护、城市建设及旅游等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切实做好古城保护利用规划,搞好古城建设,使新密古城成为具有中原古城风貌、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配套的河南“平遥古城”。
游千年县衙 · 品六朝文化

首页|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新密通:新密综合生活服务门户

GMT+8, 2024-11-24 16:05 , Processed in 0.167969 second(s), 30 queries 豫ICP备17022382号(3265353)

Powered by XMT Inc. © 2015-2025 ArrayV1.0QQ

系统运营:密通科技 豫公网安备 4101830200021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